基于本科生学习心理特点的管理学科教学模式优化研究*

By | 7月 16, 2019

基于本科生学习心理特点的管理学科教学模式优化研究*

——以《运营管理》课程为例

周凯歌

摘要:从本科生的学习心理特点出发,结合管理学科基本属性对当前教学方式进行分析,对教学结构、教学呈现和教学评价等维度进行创新研究,提出基于本科生学习心理特点的管理学科教学模式优化方案。最后,以《运营管理》课程为例进行教学模式优化研究。

关键词:学习心理特点、教学模式优化、管理学科属性

收稿日期:2019年5月12日。

DOI:

一、背景

当前,国内本科在校学生大部分出生于90年代末,他们的成长历程伴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物资丰富、技术革命带来的信息爆炸和计划生育政策下的家庭少子化环境。我国90年代末开始全面实施市场经济养成了他们基于供需匹配的获取思维,知识获得便利性的大幅度提升使得他们不再被动的等待知识,而是根据个人需求、爱好主动的辨别与筛选知识类型与呈现方式。

根据《高等教育法》的规定,高校教师具有教学、科研与服务社会三大重要职能。对于管理学科而言,则是要求高校教师在完成教学大纲任务的同时,积极投入科研并学以致用、研以致用、教以致用;充分发挥管理学科的科学性、艺术性与实践性特点,实现教、产、学、研的和谐统一。

因此,结合管理学科特点和本科学习心理特点,优化本科管理学科教学模式,既是管理学科的内在特点,也是新时代教学创新的需求。

二、管理学科本科生学习心理特点

一、本科生学习心理特点

孙鲁宁[1]等从社会发展、独生子女政策、高校扩招角度研究认为当代大学生受市场经济、信息社会和家庭影响较大,具有表现欲望强、情绪波动大、懒惰心理强烈、抵抗诱惑能力差、自尊心强等心理特点,可能会影响课堂教学进度、难以形成自主学习意识和不利于和谐师生关系的形成,进而影响高校课堂教学。

本科进入高校学习、骤然脱离升学压力之后,他们不再把追求学习成绩作为唯一目标;知识获取的便利性适得他们对教材上知识新鲜感大幅度降低,并不再把教材和课堂作为知识的唯一来源;随着本科开始尝试在课堂外甚至与社会进行接触并获取知识,“讲解—听课—写作业”的课堂学习模式逐渐被吐槽,部分本科对学习的兴趣出现断崖式下降,几乎每个高校都有因学习不达标而被迫退学的现象。

二、管理学科本科学习心理特点

管理学科是一门综合性的交叉学科,是系统研究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学[2]。管理的目的是通过合理的资源配置实现组织的目标,主要体现为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等方式。

管理学科的本科在完成基础课程进入到专业课程学习后,出现以下几种心理模式:(1)随遇而安型:这部分学生普遍缺乏对管理学科属性的了解,保持着中小学以来的学习惯性,注重教材及课堂理论知识的学习成绩,他们虽然理论考试成绩优异,但是缺乏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2)索然无趣型:认为管理学科没有科学性、课程太虚,被动应付各类学习要求与考核,错失在高校的学校探索机会;(3)自我摸索型:感觉教材基本看得懂,管理学科学习难度不大,预期浪费时间在课堂,不如趁机多接触社会,从实践中探索管理学的奥妙,摄于课堂纪律而参加学习。

三、管理学科本科教学模式改进研究

一、本科教学模式现状分析

本科在高等教育层级中承上启下,是培养一流人才最重要的基础,也是最体现学校传统和特色的地方[3],没有高质量的课堂教学就没有高质量的高等教育,也就没有高等教育的现代化[4]。无论科技发展驱动教和学的形式如何丰富多样,课堂为教学的基本载体及组织形式的功能难以撼动,而课堂教学手段单一、教学方式传统、教学方法落伍,以教定学仍成为制约人才培养的痼疾[5]

本科阶段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尤其是各学科的导论性课程和各课程的基础理论部分采取“讲授—接受”模式是必要的[5],但是在教学实践中,由传统的教师为中心、以教学为中心和以知识为中心理念所形成的满堂灌、填鸭式教学仍然广泛存在[6]。在课堂教学手段上,教师教学问题的集中表现就是由原来的照“本”宣科变成照“屏”宣科,用满堂PPT 代替“黑板+粉笔”、味同嚼蜡的“水课”屡见不鲜[4],低头玩手机也就顺利成章的成为学生上课时的“寄托”。教师授课内容局限书本、讲课不够幽默生动、讲授课程在内容或形式上不够清晰、授课教师激情不足、PPT应用效果不好成为导致学生课堂冷漠的主因[7]

二、管理学科特点及教学方法分析

(一)管理学科特点分析

管理学既有科学性也有艺术性,既有逻辑的严谨性也有应用的广泛适用性,既有理论的创新性也有实践的复合性。管理学科的以上特点不仅对于尚未接触社会的本科生具有很大的学习挑战性,而且对教师的教学方法、课程创新、课堂演绎呈现具有较高的要求。因此,管理学科的教学模式需要创新,常见的课堂教学方法有案例教学法、参与式教学法等。

(二)管理学科教学方法分析

案例教学法是管理学科常用的教学方法。通过将商业管理实践中的真实故事进行总结提炼,然后在课堂上让学生进行讨论。对鲜活的案例进行讨论分析符合本科生急于接触社会的心理特点,容易引导他们进入理论学习。讨论的组织过程可以是分组模式,学生轮流担任小组长,在学习的同时锻炼他们组织、协调与沟通等管理能力。但是案例教学方式对课前准备、教师点评深度和课堂演绎技巧要求较高,需要教师精选案例、透析案例并能根据学生讨论程度做出精准引导与恰到好处的点评,使学生乐在其中、学在其中、悟在其中。

参与式教学法是指以学生为中心,采取灵活多样、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让学生能够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掌握知识体系和要点,增加学习兴趣,揣摩商业场景,并借助沙盘等工具进行情景预演,锻炼学生的管理决策和执行能力。参与式教学法属于强制性大面积互动的教学方式,每个同学均需扮演指定角色并融入到虚拟商业环境中,参与模拟活动。

三、管理学科教学模式优化研究

(一)管理学科教学结构优化研究

1.管理学科课程定位研究优化。根据教学大纲设置,管理学科的各门课程以及各课程的每个章节的教学目标与侧重点各不相同。从课堂目标的角度可以分为知识普及型课程、问题解决型课程、专题修炼型课程和系列修炼型课程,并且具有四大基本取向:内容知识取向、素质提升取向、能力提升取向和标准规则取向[8]

2.管理学科课程大纲设计优化。常用的课程大纲有六大类型:课程理论型、课程执行型、高端学术型、问题分析型、问题解决型和标准规范型。管理理论的学习或者每个章节中理论部分呈现课程宜选用理论型大纲;应用管理技能提升和管理工具的应用多采取课程执行性大纲;管理原生性知识、实时知识、困惑解答、课程中高端或先进学术观点的呈现往往选择高端学术性大纲;案例分析、情景训练等直接使用问题分析来应对企业和学员的学习要求时,问题分析型大纲是最佳选择;当学生遇到理论学习困惑或案例分析偏差时,具有问题解决办法研讨会、问题解决技巧和有效解决方法的问题解决型大纲成为首选;管理学科中的管理标准、规范学习部分选用标准规范型大纲。

3.管理学科课堂结构设计优化。管理学科兼具科学性、艺术性与实践性的多靶向性特征是课堂结构设计的优势条件。感性设计是抓住学生注意力的唯一工具,在管理学科的课堂结构设计中,常用的感性素材包括:运用案例、展示精美的PPT、具有说服力的图片等;理性设计是指将教学内容进行深度研究后,通过有效罗列和排序的形式一条一款的展示出来,这既是课程的核心也是学生学到知识的保证,理性设计包括内容知识取向、素质提升取向、能力提升取向和法律标贵取向;互动设计是瞬间提升课堂氛围的保障,课程互动分为一对一互动和大面积互动两种形式,并根据持续互动时间分为多个层级,为保障课程质量,建议每五分钟就必须有互动、每半小时就必须有大面积互动。由感性设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通过巧妙的理性设计使学生掌握关键知识点,并结合互动设计降低学生学习困难与惰性,从而保障课堂的效果,

4.管理学科课堂呈现设计优化。课堂呈现方式主要取决于课程内容与教师讲课风格:管理学科中的《质量标准及ISO 体系》《企业文化》等非技能性课程知识性信息量非常之大,课程内容少有实践性内容,其课程过程也比较沉闷;技能技巧类、职能训练类课程中知识性及信息量都相对较少,讲师以精准的语言,细腻的表达方法,加上大幅的训练时间,常常对同一细节进行多次训练,目的是深化认识。情绪管理、团队建设类课程往往具有非常多的感性知识非常少的课程内容,课程中合理保证学员的全程互动,让所有学员在轻松愉快的课程中度过,课程过程不断出现氛围高潮,要绝对保证闹的知识性;战略管理、运营管理、财务管理等高端水平、专业性强、课程实效性大的课程,其课程核心和思想课程知识的可操作性要强,老师、学员在课程中能从行为、知识、心理的真正互动。

(二)管理学科课堂呈现的优化研究

1.课堂案例设计优化。前文所述案例与参与式教学是管理学科课堂呈现的主要模式。案例被认为是最好的感性素材和理论内容的现实依据,通过案例抓住学生注意力是管理学科最大的优势。案例来源有:名人名企案例、教师个人案例和周围案例等。在筛选案例时要遵守客观、公正、严谨和代表性等原则,以穿插故事或讲解讨论的模式完成课堂呈现,并合理安排案例的使用频率。

2.课堂开局互动优化。课程中的开局互动是课程质量和教育效果提升的保证,教师通过组织学生参与,既保证了课堂氛围又提升了学生对内容的重视和增加了学生对内容的记忆程度。开场三问是课堂开局互动教学中技术难度低、效果好的技巧,可以达到直接指向课程的核心内容,达到瞬间调动气氛、引起学生注意的作用;连续三问是指教师针对某个学生、对某个问题连续三次以上提问,管理学科中常用工具5W1H被公认是最佳提问方式;此外还有在以上方式上进行的三组合、五组合问话方式。

3.课堂呈现优化。主要是教师肢体语言、言辞、眼神、小动作、形体、发声与管理学科的匹配,如讲到《战略管理》中的PEST分析时,考虑到本科生大都没有社会阅历,可以采取相对轻松的眼神与动作,佐以案例分析和学生熟悉的场景预演,大大提高学生接受课程的兴趣。在语言上要从学生学习心理入手,把握好节奏,巧妙的讲管理学科艺术性的感性美与科学性的逻辑严密,通过案例和参与式教学方式穿插,以幽默的方式呈现到课堂。

4.课堂展示优化。随着板书逐渐被PPT 所替代,教师在选择管理类课程PPT 模板时,应尽量选择背景简洁、颜色对比清晰、适合各种图片的模板。高校的教师光线太强或太暗、投影设备是否陈旧都讲会导致很精美的图片呈现较差的效果。管理类课程一般由4部分PPT组成:课程主题、课程宗旨、课程大纲目录与课程结束。切记管理类课程PPT中采取简单、平淡的文字性描述过多会让学员产生视觉疲劳,进而造成课程沉闷;太多套用PPT 模板将造成管理类课程的逻辑性、连贯性、厚度不足,看似美观实则内涵不足。

(三)管理学科教学评价体系的优化研究

教学评价是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按照科学的标准,利用一定的评价机制和技术手段,对客体对象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进行有效策略的过程。课堂教学评价既包括对教师“教”的方面的评价,也包括对学生“学”的方面的评价[9]。管理学科教学评价应该在以上基础上,融入管理学科属性特点,从系统角度优化教学评价体系。

1.管理学科教学评价体系现状与存在问题分析。目前各高校的教学评机制中,对教师“教”的方面,主要是以期末学生网上评教为主,督导听课、领导听课、同行听课为辅的评价方式进行;在对学生“学”的方面,主要以期末考试为主,其中考试、作业为辅的评价方式进行。以上评价体系,既无法及时、客观、准确的对教师做出公正的评价,也无法及时、公平的对学生做出评价,更无法突出管理学科的科学性、艺术性和实践性特点。照此评价体系,管理学科强调所强调的结果与目标的一致性和过程的经济性无法得以实现。往往导致教师身心俱疲的同时,学生抱着满腔热情出发学来的知识却只能“学而不用”和“学不能用”,其直接结果是学生的学习欲望断崖式下降,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2.管理学科教学评价体系优化研究。首先要基于管理学科属性进行评价体系的设计,突出教学结构的逻辑性、教学呈现的艺术性,辅以与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相匹配的案例进行教学;其次,采取立体式360度教学评价体系,重点鼓励突出教学中的亮点、创新点和聚焦点,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学习和管理才能的提升为评价方向;然后,在强调教学结果的同时,加强对教学过程的评价,围绕学生从校园教育向成人培训转化阶段的心理特点,融合校园教育与成人教育双重要求,优化教学呈现方式;最后,引导教师坚守立德树人职德,借助管理评价工具与现代化的信息工具,建立符合现代管理体系的即时性教学评价系统,做好激励机制优化。

四、《运营管理》教学模式优化研究

《运营管理》为管理着有效地结合战略、人员、技术与运营流程这四个要素提供了指导,是一门培养运营执行力的课程。它的价值在于取材于企业的实践、经过理论的研究并且又回到了实践。本课程需要向学生展示运营管理的体系架构、跟踪和研究不断出现与发展的新课题以及结合企业实践的案例研究等三个方面,是管理学科中具有代表性的课程。

(一)《运营管理》学科特点

运营管理职能是企业管理中营销、研发、运营三大过程职能之一,是企业将各类输入转换为产品和服务的重要职能。《运营管理》包含运营过程分析、生产流程、运营战略、计划与预测、库存管理、物料需求计划、供应链管理等内容模块,既可以提升学生理解企业运行的特点和规律的全面管理意识,又包含管理企业所需要的运营的知识和技能,是管理学科学生进行管理沟通及协作所必备的专业知识。

运营管理,也称为生产与运作管理,是人类进入工业革命以来发展得最为深远的企业管理课程之一,从泰罗时代关注科学管理开始,对生产管理的关注就一直没有停歇,生产技术的变革也不断催生着管理方法的变革,这门课程可以使学生领略人类社会生产管理方法的巨变,可以掌握运营的哲学和逻辑。伴随如雨后春笋般的新技术,学会以新的运营方式和策略加以适应。在知识经济时代,该课程也会不断发展,掌握了本课程的核心逻辑,您将具备以不变应万变的管理企业的能力——运营的逻辑分析能力。

运营管理职能是企业管理中营销、研发、运营三大过程职能之一,是企业将各类输入转换为产品和服务的重要职能。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使学生掌握中层管理者应该具备的运营的知识和技能,并深刻理解企业运行的特点和规律从而具备全面管理企业的知识。因此,运营管理知识是企业管理人员进行沟通及协作所必备的专业知识。

《运营管理》课程理论与实务并重,侧重于应用,强调理解理论并解决实际问题,是理解企业整体运作和企业资源管理的基础。拥有系统的运营管理知识,可以使学生未来可以更好地理解企业所发生的问题和企业内部各部门相互之间的关系,并学会使用更加明确而清晰地沟通和表达企业所处的状况,找出符合逻辑和可实施的解决方案。该课程能体现管理科学性和严谨性,可称之为企业管理领域的物理学。

(二)《运营管理》本科生学习心理特点

《运营管理》课程针对本科生以及各类专业学位学生开设,主要内容有运营战略、过程分析、计划和预测、库存管理、物料需求计划、供应链管理等,本科生面授时间约为32-36学时。通过系统学习运营管理知识,通过案例应用知识的过程,使学生能全面理解企业生产系统的特点和运作方式,能将企业案例或经验经过系统整理和升华,提高思维方式和认识水平。在课堂教学中发现本科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心理与模式呈现以下几类特点。

1.随遇而安型:跟随从小学至今养成的老师讲、学生听的学习模式惯性,认真听讲、牢记每一个知识点,课程高分成了主要的学习目标,学生对于理论应用不假思索也无法去发挥想象力把教材中的案例变成场景演练,《运营管理》课程的实践性受到严重限制,看似教学过程较好但是学生学习目的达成效果差。

2.索然无趣型:《运营管理》课程看似松散、逻辑性不强,实则系统性与整体观极强;如果一味按照教学大纲或课程结构进行授课,学生会感觉知识的支离破碎,无法体现管理学科的系统性与科学性;对于案例剖析与情景演练的失位将进一步丧失管理学科的艺术性元素。丧失艺术性与科学性的《运营管理》课程自然会被学生认为索然无趣,只剩下应付考试的学习动力。

3.自我摸索型:本科学生年轻有朝气,管理学科学生几乎是校园活跃度最高的人群,“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浪潮进一步激发了他们学以致用、积极实践的热情。然而,根据调查数据分析,他们的创业与社会实践更多体现为自我探索型,经验的获得主要依靠身体力行的实践、摸索与试错。当前管理学科体系、知识结构、教材编订和课堂教学与实践脱节是导致学生放弃理论学习选择自我探索的主要原因。

(三)《运营管理》教学模式优化

《运营管理》课程将运营的逻辑和哲学整合进理论的学习之中,将理论应用于现实案例的分析之中,承担着帮助学生系统把握运营理论知识、增强运营逻辑分析能力的功能。教学大纲规定《运营管理》课程为管理类学科的专业基础课。运营管理是企业的主要职能管理之一,它的研究对象是企业(包括制造业与服务业)的产品转换过程的管理。企业运营管理事关企业竞争力。课程以系统管理为主线,介绍企业运营战略、生产组织、生产计划、生产控制、成功的系统管理模式(MRPII、JIT),以及系统发展趋势。要求学生掌握本课程的管理原理、思想和方法。教学方式:教师讲学为主,学生组织(4—6人)小组,组织案例讨论和作业讨论,每章布置相应的习题。在遵守现有教学大纲与教学要求的基础上,针对当前本科生学习心理特点进行教学模式优化:

1.课堂定位优化。将《运营管理》定位为管理类学科专业基础课忽略了《运营管理》课程承担着运营逻辑与哲学的实践的职能,限制了课程作用、教材内容深度和教师演绎的范围,进一步阻碍了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索的兴趣,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和教学大纲要求的达成。建议充分发挥本课程将运营战略、组织、计划与控制等知识进行有效衔接、实现企业(包括制造业与服务业)的产品转换实现经营目标尤其是财务目标达成的特征,将本课程定位为管理类专业必修课程。从《运营管理》课程所含知识结构对企业目标结果达成的角度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助其提升掌握课程知识、锻炼课程模块技能、加强理论学习与实践结合的探索能力。

2.教学目标优化。本科教育的大部分教学目标是要求掌握知识结构,然而管理学科是应用型极强的科学,离开应用场景就失去了课程活力。基于此,建议《运营管理》的教学效果目标从“要求学生掌握本课程的管理原理、思想和方法”优化为“要求学生掌握本课程的管理原理、思想和方法,掌握其应用场景,并能熟练的应用运营管理的工具与方法分析案例”。鼓励企业运营管理者参与教学目标的优化工作,从用人单位的角度出发制定《运营管理》的教学目标与培养方向。

3.课程结构与内容优化。通过案例与应用分析有效的将《运营管理》知识体系衔接起来,而非继续割裂的介绍每个知识点,既是本课程结构与内容优化的出发点,也应该成为具有极强应用性特征的管理学科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

首先,调整逐渐演绎的“推动式”课程结构内容,不再层层推进强调其知识模块之间的逻辑性与衔接性,而是抛出场景案例或具体问题,引导学员从不同层次和侧重点进行分析,进而引出《运营管理》的各个知识模块。

其次,当前主流的《运营管理》教材中,对工业经济初期的组织运营模式、生产模式、MRP-MRPⅡ介绍的篇幅过长,而关于服务业运营管理等内容则选择性忽略,过于老旧的课程结构和实践性较差的课程内容是导致学生兴趣下降的主因。建议教材从具有代表性企业通过运营管理获得经营性提升的案例着手,引导学生剥离、提炼出运营管理知识体系,然后根据其知识模块的逻辑性顺序展开阐述;删除老旧的工业特征明显的知识内容,结合新经济时代企业运营管理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经验与新实践,补充制造业与服务业普适性运营管理内容,尤其在移动互联时代出现的运营管理创新模式、方法与路径;优化教材编辑人员构成,避免理论研究者唱独角戏的现象,鼓励具有丰富运营管理经验的企业管理者参与教材结构与内容的优化与编撰工作;采取实践优化带动理论创新的教材内容优化方式。

最后,体现《运营管理》课程是企业战略管理与日常运营的衔接性特征。运营管理既是企业战略管理的落地、实施、完善,也是企业管理方法、技术与工具的导向与目标。《运营管理》课程中包含的精益生产、TOC 约束理论、质量管理等内容都有着明确的方法论与实操工作,体现了管理学的科学性与知识结构的严谨性。《运营管理》课程与《战略管理》的衔接略显薄弱,《战略管理》课程的思维、任务与要求在《运营管理》中的体现较少,两个课程的承接性与连贯性不强。增补战略运营内容使之与运营战略管理进行有机结合是课程结构与内容优化的需要。

4.考核模式优化。管理学科是具有科学性和艺术性双重属性,更兼实践性极强。传统的以考试成绩定分数模式难以体现学科特点,也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定性为考察课程的期末论文打分模式则难以保证学习过程质量。鉴于此,可以将《运营管理》课程的考核分为理论知识考试+课堂情景讨论+(3-4)次课后案例分析+课程学习报告的形式,既强调理论学习与知识掌握的基础性,更看重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必要性与迫切性,从多维度去考察学生对《运营管理》知识技能的理解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课堂情景讨论由教师提出具体问题,全班同学独立思考完成情景分析并上交分析报告后,教师选取部分具有独特性分析思路和方法的同学代表发言;课后案例分析采取全员答辩的模式,考虑到本科生之前接受该方面训练较少的现实问题,建议教师选取学生熟悉的场景案例或者自身学习生活中的案例进行首次分析,然后逐渐过渡到企业真实案例;课程学习报告写作之前,教师应选取具有相似结构的论文对学生进行讲解或要求学生进行阅读理解,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与素养。

5.课堂呈现方式优化。

首先,《运营管理》课堂案例设计优化。运营管理是以承接战略管理与运作管理、达成企业运营绩效的目标为宗旨。因此课堂案例设计与选择应突出这一特征,TOC约束理论发明人高德拉特博士著作《目标》中 “厂长罗哥经营工厂屡遇困难、终得胜利”得案例即符合该要求。其余章节案例应尽量选择有血有肉、让学生有认同感和代入感得案例,而非一味选择知名企业案例进行编排。恰恰相反的是,越是知名企业,其案例越复杂,具有有限的专业知识储备的本科生越难以理解或消化。

其次,良好的课堂氛围是教学任务达成的保障。《运营管理》课程实践性强、知识点多、可选用案例丰富为教师的课堂呈现多样化、趣味化、体系化提供了便利。课程互动是课程质量和教育效果提升的保证,教师通过组织学生参与讨论、案例分析、情景带入等课堂互动,既提升了学生对课堂学习的重视又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体验感。如在《质量管理》等相对展现枯燥的章节授课中通过采取强制大面积互动,达到瞬间调动气氛、引起学生注意、使之获取知识的作用。

最后,课堂展示的多样化。案例视频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最佳呈现方式之一,如果应用得当将起到意向不到的效果。教师平时应注意多收集电视财经频道、商业类电视电影片段等公开信息,并将其与《运营管理》的知识点进行精准匹配。课堂讨论或案例分析时,可以采取小组PK、现场擂台赛以激发学生主动投入的热情。

五、结语

本科生的学习心理特点处于“要我学”到“我要学”、从“这样学”到“怎么学”和从“学什么”到“为什么学”的转变阶段。通过课程定位优化、教学目标创新、课程结构与内容优化、课程考核方式改进和课堂呈现优化创新本科生教学模式,结合管理学科的多属性特征提高学生对学科的认可度、兴趣点,实现管理学科本科教学的体系创新。

(组稿编辑:李昌奎;责任编辑:;英文编辑:晏文娟)

参考文献

[1]孙鲁宁,袁滨,黄瑶.大学生心理特点对高校课堂教学的影响与对策[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8(7).106-108.

[2]谢笑.管理学教学方法与应用探析[J].海峡科技与产业.2017(7).125-126.

[3]邱勇.一流本科教育是一流大学的底色[N].光明日报.2016-06-21(13).

[4]瞿振元.着力向课堂教学要质量[J].中国高教研究.2016(12).1-5.

[5]姚则会.因材施教、提质增效:高校本科课堂教学的缺失与复归[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8(6).104-110.

[6]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中国高校本科教育质量报告(2016年度)—离一流本科教育有多远[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7.

[7]赵辉.影响大学生课堂参与的关键教学因素—基于学生视角的问卷与开放式调查[M].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7,19(4).34-39.

[8]周平.培训课程开发与设计[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6).16-58.

[9]张评浒,魏海燕.新时代高校课堂教学评价机制改进策略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8(11).45-47.


* 基金项目: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产业发展推动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201802135009)。

周凯歌,男,1978出生,江苏人,博士后,淮阴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产业升级。通讯地址: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邮政编码223001,电子信箱1375669233@qq.com。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